close
碧沙魚港的海鮮雖然是貴的有名,不過因為這裡有美麗的漁鄉風情,同時基隆嶼的出航地點也在此地,所以假日時分還是有相當多的市民和遊客來此休憩,廣場上蔣經國銅像附近更是基隆地區的放風箏聖地,週休二日時風箏滿天飛舞,很是壯觀!
位在魚貨直銷中心的路口旁,展示的是一艘潛身隸屬於水產試驗所的「海功號」試驗船,這艘船在1993年退役後,就長期停泊在碧砂漁港,2001年起在當時地方政府的策劃之下,海功號正式報廢,並拖至岸上現址,成為碧砂漁港的新地標,不過縮然船拖到岸上了,內部卻沒有供人開放參觀,在基隆多雨多海風的情況之下,船隻每年鏽蝕,不時要靠經費補助整修外表。
根據手邊資料及最普遍得人知的官方說法,海功號試驗船是在1976年的12月2日從基隆八斗子出發首航,經由印度洋至南非開普頓,再前往南極恩得比海域進行南極蝦漁業技術及漁場的開發試驗。船號開頭為CT-7的海功號總重711.5噸,船上所配備的A-35型海山拖網在首航南極時首次成功的「表中層拖網」方式,讓台灣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捕獲南極蝦的國家。隨後各在世界各大魚場,多次以特殊拖網作業完成了如海皮鯛、正金眼鯛等魚種的開發作業。
這樣所謂的「輝煌」事蹟乍聽之下相當的偉大,不過海功號試驗船第一次首航南極時所研發出的南極蝦,事實上是大家普遍認為沒有什麼經濟價值的漁種,南極蝦的腥味相當重,人類不太喜歡,不過很適合拿來當成釣魚的餌料,有釣魚的讀者一定都聽過南極蝦。
在這幾年之間,海功號的另外一方面歷史才漸漸的被公開,有許多當年曾經執行海功號南極計畫的人或者當地船員,紛紛向傳媒暢談當年發生的一些祕辛,據當時的水產試驗水股長,遠航南極的負責人,同時也是基隆航海界名人的戚桐欣老師,在2006年所做的專訪表示,當時完成南繼首航任務後,在南非開普頓曾經有台灣的大使館人員要求載運一個長3公尺,高約40公分的木箱,並且要求船上人員不要停靠任何港口,必須立即駛回基隆!
這個木箱送上船後,被放置在海功號的實驗室中,船上人員同時被通知盡量不要進實驗室,在經過航程回到台灣後這個木箱立即被送往屏東九棚中山科學研究院。這件事情當時也被列為高度機密,被下了「封口令」,一直到最近幾年才被公開,甚至被人穿鑿附會,猜測該木箱可能是放置天弓飛彈,或者是研究核武的「鈾235」之類云云。
事實上除了「首航木箱記」,有關海功號目的除了探索漁業外,同時也「兼營」情報搜索及軍武研究的說法也相當的多,甚至國際上也不斷的有這樣的傳言,會有這樣的傳說出來或許有真有假,不過這艘疑似的間諜船,在沒有破冰設備的情況下遠征了七次南極卻是事實,雖然帶回來的南極蝦現今沒有太多經濟價值,不過在台灣水產試驗的歷史中卻也算是一個里程碑!
延伸閱讀
木箱記相關新聞報導原文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